首页 - 关于我们产品分类
中国传统雕塑的传承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雕塑艺术得以蓬勃发展,出现了如滑田友、刘开渠等等一批卓有成就的雕塑家,当时的雕塑艺术也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具有显着的政治特点,尤其是一些大型的纪念性雕塑,如人民英雄纪念碑、MZD纪念堂雕塑等等,都带有一定的典型性、概念化和程式化的美学意志。泥塑《收租院》、《农奴愤》可以说是中国雕塑史上的两大奇迹,其艺术手法都采用传统的泥塑,以类似于舞台造型的叙事性场面,体现了为旧中国的农民和农奴的苦难遭遇,人数众多,场面宏大,由众多优秀的雕塑家共同完成。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继承了传统“泥菩萨”的作法,风格上保持了现实主义的特点。
八十年代以后,西方的雕塑艺术体系被全面纳入我国的艺术教育,从观念和技术上都打破了本民族的传统程式,只有一小部分传统意识还在民间延续。从整个“大美术”这个概念上看,造型艺术的确是“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仅从雕塑这个艺术门类来看,民族的、传统的雕塑艺术特色几乎荡然无存。这一问题也该个值得我们深思。
艺术多元化的局面正在形成,各种风格,流派争奇斗艳。我们的雕塑家们在实践中越来越注重在关注现实和发挥雕塑语言的同时表现自己的个性。对世界上流行的各种艺术潮流与风格,广为借鉴,同时又注重结合本民族的实际,从传统艺术中吸取营养,努力为中国雕塑的未来勾画蓝图,创作了较多的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风范的艺术作品。如马改户老师创作的大型群雕《丝绸之路》、邢永川老师的《杨虎城将军》等作品,无不体现了对传统雕塑艺术继承与发展。